情况介绍:在1990年11月30日,也就是大学刚刚毕业的一年半左右,笔者就辞去了公职(后来得知是吉林省第一个辞职的大学生)自谋职业,想“自我实现”去。当年心气很高,但限于资金、经验和能力,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小生意。在小生意做得还比较吃力的情况下,笔者经常幻想,将来做大了,要在全国设立N个分中心等等,想证明给周围人看,我和你们的境界就是不一样,我是自我实现者!似乎只有做大,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。每天晚上都在床上筹划着假大空的未来,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,因此,经常晚上睡不着,第二天早上会发现枕头上有一层脱落的头发,还经常感觉到胸闷、胸痛,着急的时候容易出汗,去医院体检没有查出任何躯体性的病变。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十多年,2002年,笔者从事了临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,对焦虑的生成和变化机制有所了解后,知道怎么活了,对未来不再有不现实的期待,懂得了什么是担当和什么是责任,失眠、脱发、胸闷、胸痛和出汗的症状完全消失了。
生克循环:笔者的情况属于焦虑症,它之所以生成是因为:期待过高,脱离了现实,无法落实或落地,是焦虑形成的一个重要力量;回避同一事情的组成部分——风险和责任,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也无法变现或达成,是焦虑形成的另一种力量;天天蜚想或侥思,不去行动,是焦虑最终生成的第三种力量。所以,焦虑形成于期待所好、回避所恶的侥思之中,期避和侥思是耗散作用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。
解决焦虑的路径则是用实际行动融入并放手所从事的事情之中,也就是用融入替代期待、用放手替代回避、用行动替代侥思,由协合作用取代了耗散作用,这样就能够生产融会贯通的贯通感,去克制原来的焦虑。立志由不可行到可行,做人模式从唯利是图、唯害是避转变为利害两忘,做事模式从空想到实际行动。笔者过活方式的改变,从整体上说是以道制欲替代以欲忘道,由良性循环替代恶性循环是躯体上的症状渐渐消退的内因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