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案简介:小马(化名)是2004年因为社交恐惧走进我的办公室的,当年他22岁,基本的症状是见了人常常说不出话来,脸红,紧张,额头和手心甚至全身都出汗,他自认为很尴尬。
他回忆说,在上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不小心摔倒在炉子上,手被烫伤。在恢复阶段,手心会出汗,他会经常吐唾沫来缓解不适感,这一举动遭到同学们的取笑。有一天正在上课,他正在吐唾沫的时候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,由于他没有认真听讲,对老师的问题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,引起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倒彩,他回忆说当时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。
从此以后,他上课就再也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了,脸红、出汗、紧张等症状挥之不去、如影随形,上班后更是无法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,恐惧上班,不敢参加同学和朋友聚会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。
生克治疗:恐惧症患者的一个普遍个性特点就是被内心的规则捆住了手脚,也就是说过度地“克己复礼”是他们内在的行为法则,所以治疗恐惧让其明白“欲望是没有好坏之分的,满足欲望的方法有好坏之分”很重要,这样才能让他们敢于明确自己的目标,将情欲合理化后,就可以接纳自己了,必要的时候可以矫枉过正,即由原来的过度“克己”变为“纵己”,过度地“复礼”修改为“罔礼”,用“纵己罔礼”来取代“克己复礼”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“调己适礼”,个性才能够慢慢地培养起来。小马在成长中,把界定自己合理与否的权力交给了别人,这属于一种过度“克己复礼”的情况。在小马的心理治疗中,采取了“纵己”的策略,可以说脏话,与人交往的时候可以带一定的侵略性,其目的就是有明确的方向并坚定起来,超越狭隘好坏界线,不再自我否定了;小马与其他的恐惧症患者一样都过于爱面子,即在乎并去控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,这样会做很多的无用功,所以,通过培养自尊和尊他,来替代他尊,增加功用感。自尊=成功÷抱负(詹姆士的理论),尊他=包容×赞美,他尊=有用×关注,去控制可控的自尊和尊他,放弃不可控的他尊,允许别人看不起自己,把精力放在对事理的专注上,少做无用功,多做有用功,在小马的心理治疗中运用了这样的战术;有恐惧倾向的人都很重视结果,却忽略了过程,如何返回事情本身,以旁观者的身份专注事情的门道,而不是多注于其他的欲求,是治疗恐惧症的有效路径之一,小马的治疗中也采用这样的“以欲忘道,则惑而不乐”到“以道制欲,则乐而不乱”由小人模式到君子模式的转变;有恐惧倾向的人在其做人模式中都有不敢担当的成分,常常因为不敢当而不敢做,所以恐惧症的治疗中需要修正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,在小马的心理咨询中,让其明确自己对任何可怕的结果都勇于承担责任的时候,择控模式由原来的逃跑切换为面对,勇敢就被培育出来替代恐惧;恐惧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去掩饰自己内在的短板,所以坦诚自己不足是让自己镇定下来应对恐惧的路径之一,小马在日常生活中,内心是不允许自己脸红、紧张和出汗等情况让别人看出来的,在小马的恐惧症治疗中,着重要解决的就是坦诚这些“见不得人”、“尴尬”的短板,别人知道无所谓,并给出了新的注解,出汗是因为自己的汗腺比较发达,紧张是因为自己对别人很重视,脸红是因为自己的气色好,这样就把原本自己的不合理性完全合理化了,注意力也不会因为被分散而耗散掉了。
多做有用功,少做无用功,就能生产出来更多的良性社会情感,少生产负性社会情感,当良性社会情感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1%的时候,整个系统的循环就会发生质变。经过两个半月的镇定感和效能感的生产,小马的社交恐惧症状得以被主动表现和表达自己的行为能力所替代,他的同学们对他的评价是“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”,他并没有向同学透露自己看过心理医生的事,只是向同学们解释说“是社会逼的”!随后他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,后来被提升至管理岗位。
小马的恐惧症咨询成功的同时,其性格也发生了转变:他由被动胆小怕事,变得主动且有一定的攻击性了;原本懦弱,变成了坚强;原来自卑,变成了自信;原来犹豫不决,变成了坚定果敢。总之,他由过去的消极悲观,变得积极乐观了,性格由绝对内向,变得相对外向起来,小马的个性与环境的匹配度越来越高,他进入了良性循环。